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

暗娇妆靥笑,私语口脂香

近日,“故宫口红”走俏,引发“古风”热潮。看到这些充满古典美的郎窑红、碧玺色口红,小伙伴们纷纷表示“被种草”,不过,在你要“剁手”的时候,你可知道古人是如何涂口红的?我国古代便以红唇为美。楚宋玉的名篇《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若其丹”的形容。在他笔下的美丽女神,有一双细长的蛾眉,还要有红色的朱唇。所谓的“丹”指的是朱砂,它是古代妇女唇部化妆品的主要原料。《释名》定义曰:“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

马王堆出土双层九子漆奁

意思是,当时普遍以为红唇为美,因此作为一种红色颜料,朱砂就成为古代口红的原料。将朱砂研磨成粉,拌入动物的油脂,使之凝结成油膏状,称为“唇脂”。既能滋润口唇,又增添颜色,扎扎实实给每个爱美的小仙女种了一把草。

古人的口红叫“口脂”

影视剧中,常有女子化妆的场景,有时是打开首饰盒,挑起一点胭脂点在唇上;有时是拿出一张形同红纸的薄片,在唇边轻抿几下。这都是古代女子使用的“唇膏”,最早又叫“口脂”。

其实口脂的制作工艺相当繁琐,原料是牛髓等物,加入紫草等颜色原料,最后还要加入丁香、藿香二味香料。唐朝时制作技艺更加精进,为白檀香、麝香、零陵香等十四种不同香料,成品颜色好看,又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口脂的颜色,很快也出现了不同的花样,唐朝时已经出现了朱色口脂、紫口脂等等。到了明清,女子们更是青睐胭脂。这些胭脂大多是用紫矿或者山榴、红花汁染好的丝绵薄片。

“口脂”分色号,唇妆有讲究。

在古人的美妆秘笈里,“口脂”分色号只不过是初级阶段。从汉朝到清朝,唇妆也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

曾有人统计过,古代女子化妆大致分为七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最后一步,才是涂唇脂。可见唇妆,在过去的化妆术里属于压轴技能。

汉代的唇妆比较自然,也只是淡淡地涂上一点。

唐代则出现了一种“泪妆”,很是火了一阵子,女子们拿一种“乌膏”把嘴唇涂黑,完全失去了原来的肤色,呈现一种啼哭之态。

最不可思议的,是古时的男人们也爱用口脂。

在唐宋时,男士把口脂当作必要的保养用品。每逢腊日,唐皇都要赐下面脂和口脂,而为了满足男性的需求,当时还特别研发出了裸色口脂。

白居易也在《腊日谢恩赐口蜡状》也大大给皇帝点赞,说:皇帝对我的心意实在太令我感动了,不但送我口红,还给我肥皂要我好好洗澡保养。(“今日蒙恩,赐臣等前件口蜡及红雪、澡豆等。”)

清朝女子的唇妆颜色多数比较鲜艳一些,涂抹部分比较小。据说还流行过T字唇形。

古代的斩男色是啥色

现代的口红色号,啥姨妈色,斩男色,种类多到直男都会哀鸿遍野,每年的重大节日,个别网络平台还会推荐教导直男如何分辨口红色号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是你知道吗?关于口红色号,唐代的那些女人做起来,可没现代什么事了。不同颜色的口红原料配方最早出现在唐代,《崔氏烧甲煎香泽合口脂方》里记录紫色、红色和肉色口红(大概等于今天的裸色吧)的配方做法,如果要紫色口红,用紫草当主要颜料,肉色口红就是不要加颜料,至于红色口红,必须添加朱砂。“即择紫草一大斤,用长竹着挟取一握,置於蜡中煎,取紫色……若作紫口脂,不加馀色;若造肉色口脂,着黄蜡、紫蜡各少许;若朱色口脂,凡一两蜡色中和两大豆许朱砂即得。”

敦煌石窟的壁画上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

不过这只是配方的差异,在实际生活上,女人使用口红的方式更加多彩多姿。唐代有本《妆台记》,就像今天的小红书。里面提到妇女的各种唇妆,有:“胭脂晕品、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腥腥晕、小朱龙、格双唐、眉花奴样子。”从名称上看,妆唇的红颜色有大红的、淡红的、掺金粉的、粉红的等等;妆成的嘴唇形状有圆形的、心形的、鞍形的,不一而足,这比现代清一色的大红唇造型还丰富多了。

《曹氏女供养人图》

可了解唐代女性多样化的化妆方式

至于现代觉得惊世骇俗的黑色口红,也是唐代小仙女们的流行。用一种叫做乌膏的东西(可能就是黑色口红),把自己的嘴唇涂成黑色,再搭配下垂的八字眉,看起来就像在啼哭的摸样。白居易在《时世妆》中就表达了自己对黑唇妆的抗拒:“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嗯,不管过去现在,直男永远不懂女人的审美。香唇尤在不知那些旖旎的巧思还能延续多久时光中国古代的智慧值得我们持续发扬

↓↓↓

编辑

黄彩霞

排版

黄彩霞

审核

梁杭杭

运营

图书馆新媒体运营部

(图片及文字或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zzyz/149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