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沪科任往事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 http://m.39.net/pf/bdfyy/bdfal/

眼前的这片海就是台湾海峡。是的,台湾海峡的这条航线我并不陌生。古往今来,发生在这条海峡的风云际会的大事,也都略知一二。譬如,古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都曾经从这片海域经过。这是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事。但是,我对于眼前这个古乌浔港却一无所知,对这个深沪镇最大的村庄科任,也是只知其名而已,耳熟而不知其详。

  好在行前我凭借《深沪镇志》及有关资料,做了点功课,搜索有关科任的记述,方知科任古称“乌浔”,海港为“乌浔港”。

  泉州除古刺桐港外,还有三湾十二支港,即泉州湾之洛阳港、后渚港、法石港、石湖港,深沪湾之祥芝港、永宁港、深沪港、福全港,围头湾之金井港、围头港、石井港、安海港。这十二支港,都是泉州港的“卫星港”,至今仍留有“海上丝绸之路”的波纹浪迹。而深沪和安海则为十二支港主要的两个港口。

  年10月间,深沪镇西垵东昌附近海面,在基建码头时,发掘一具巨型木质锚,长七点五米。经专家鉴定,是南宋末期海舶遗物。按其锚身长度,应配锚叶二点二米长,系载重三百吨船的锚具。其船长度相当于当代五艘灯捕船之大。按年和年出水的这两根木质锚的长度推算,船身长应为六十米,比年泉州后渚港出土的宋代沉船的长度三十米大一倍,与明代郑和的宝船一百米,差不及半。由此可见,宋代的深沪港已拥有巨型海舶和具有先进的航海技术了,且所载货物尽是“番货”。

  至清代,乌浔人已经拥有自己的船行,如“泉源”船行和“益记”船行,这两个船行都拥有十几艘海舶,规模相当大。一个小渔村居然有这么多的货船,川走于省内外诸多港口,有的还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走他乡下南洋,实在不简单,值得一写。

在科任人的记忆深处,吴望是个传奇式人物,最值得人们怀念。他身怀航海绝技,为三保太监郑和所赏识,被招募于帐下,在下西洋的征途中,屡建奇功,被封为“武德将军”。

  明永乐十五年(年)郑和五下西洋,来到泉州驻泊候风。据泉州灵山圣墓《行香碑》载: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

  郑和此次率舟师八十五艘,将士及船员二万三千五百八十员。如此庞大的船队驻泉州,势必给繁忙的泉州港带来巨大压力,于是船队便分散到几个附属支港驻泊,而深沪湾港宽水深,少淤无礁,适于大船停泊,是最理想的锚地。据传,船队移泊之前,郑和曾与副使王景弘,特地从泉州乘船到深沪考察港湾形势,并招募船工、水手。乌浔人吴望闻讯,便捷足先登报了名,经郑和、王景弘一番面试,当即录用。

  吴望欣逢其盛,心胸豁然开朗,干劲倍增,把航海技能发挥到极致,更在风口浪尖上尽显英雄本色,屡建奇功,深得郑和赏识,层层提拔,最后被封为“武德将军”。此前,吕宋富侨吕宅人许柴佬则被诏命为吕宋国总督。这一文一武的角色,正彰显郑和奉命出使,是遵照明成祖对海外各国采取的是恩威并施的招徕政策行事,而吴望于万千军中脱颖而出,岂不大快人心哉!科任人皆额手称庆,引以为荣。

 蹉跎岁月,吴望故居早已废圮,遗址全被爬墙虎覆盖,一片翠绿,看不到残垣断壁。两块旗杆夹石被族亲移往公妈厅,竖在门口两旁。我抚摸着斑驳的旗杆石,深为乡亲们纪念吴望的良苦用心而感动,这是对乡土之情的坚守。听说吴望的衣冠冢也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吴公墓”其名,绘入地图,让人们记住乡愁心迹。

  明时倭患频仍,江夏侯在沿海布防抗倭防线,重布卫、所、司。深沪巡检司配任从七品文职巡检官,授代理县审判民案权,并造城建衙。乌浔同期编为巡检司,配九品巡检官。乌浔巡检司明初配弓兵一百名,万历间裁存十八名。

 清顺治十八年(年),倭寇来犯,深沪、乌浔乡兵与寇苦战,寇全歼。但乌浔司衙被寇毁,后迁移埔边司。

乌浔山上,还建有一座烽火台,可见证这一段历史。

  明清以降,泉州港渐趋衰落,加上海禁而迁界,长达二三十年之久,深沪沿海村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迨开禁之后,返回故里重建家园,又连年遭遇风灾,迫使许多深沪人背井离乡,蹈海下南洋。风灾之惨烈,以清道光八年(年)六月,深沪遭到飓风袭击为甚。斯时深沪港内所有大小船舶无一幸存,房屋厝宅坍塌无数,人称“洗澳”。沙岗寮一夜之间成为“沙海”,田园厝宅被淹没过半,村民多有死伤,全村断炊,惨不忍睹。海外侨亲闻讯,纷纷返里携眷带亲逃难去南洋谋生。乌浔人在此次风灾中也遭受重大损失(具体情况不见记载),有不少人也逃离家乡去南洋。

  清道光年间,是深沪人去南洋较多的一波。

  科任村现有人口五千余人,而旅居海外的侨胞竟有万人之众!20世纪90年代,菲律宾涌现出一大批活跃于商海的青年“新侨”,他们大部分是科任人。他们的出国“攻略”,是先投奔到亲友处,一俟找到工作了才离开,独自谋生;而先行者也必然会热情地予以接纳,把自己的家当成临时接待站。这实际上是沿袭老一辈华侨亲缘相连、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值得一赞!

  科任有个老党员、老同志,他是香港某远洋轮船公司的大股东,他曾经来泉州招收一批船员,科任人是首选。古早时深沪人随三保太监下西洋,航线仅只是东南亚至印度洋一带,而今的远洋航线,可是环球航行满世界跑,着实是人生一大快事!稍感遗憾的是常常会想家,害“乡思病”。“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似乎是游子的“通病”。奈何,“得失、得失”,有所得就有所失,唉,乡愁何时了?

  当今,有种记忆叫作“红色记忆”。较之乡愁,红色记忆有更深的意蕴、更广的含义。然而有时这红色记忆就藏匿在本乡本土之中,譬如,作为革命老区基点村的科任,其红色记忆不仅是载入史册的记述,而且是殷殷乡愁的一种底色、一种基调。

  科任村一度以革命烈士陈相镖的名字命名为“相镖乡”,如同邻村吕宅以许运伙烈士命名为“运伙乡”,为的是要纪念两位革命先烈。

  陈相镖,深沪镇科任村人,年11月出生,年参加革命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春参加闽南抗日游击队,曾任中共晋江县工委军事委员,负责泉州中心县委的保卫工作。年4月任泉州中心县委武装工作队队长。年5月1日,他奉命带领武工队,奔赴晋江执行任务,事泄,遭到国民党军警包围、追击。陈相镖在掩护战友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于晋江霞坡牛角山下。

斯时的大背景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南洋交通与侨汇全部中断,广大侨属生活顿时陷入困境,国难当头,民不聊生。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加紧围剿中央苏区红军,并在各地破坏我党的地下组织,搜捕共产党员,实行白色恐怖统治;对老百姓更是苛政猛于虎,苛捐杂税、抓丁派款,真是雪上加霜。

  年6月间,中共闽中特委委员蔡文焕带领一支小分队,从某海岛(平潭或南日岛)乘船来到科任掩蔽。他们在夜深人静时潜入村子,不料被伪保长的一个爪牙发现,去告密,引来军警包抄,除两人在群众帮助下逃脱,余十人全被俘,其中一人叛变,结果有九位同志先后被杀害,史称“科任事件”!

  科任党支部的党员们在斗争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仍然不屈不挠地坚持斗争,曾先后参与清除叛徒、告密者以及反动伪保长的行动,报仇雪恨,大快人心!

  年5月2日早晨,中共运伙区委组织全区革命武装,发动了塔头大觉山“万人反清乡”的战斗,要求科任党支部组织群众武装袭击科任驻军,以配合塔头的反清乡战斗。科任党支部立刻行动起来,在区委的领导之下,以及在吕宅等附近几个基点村的党的武装力量配合下,突袭科任驻军,活捉敌排长及十几个士兵(因一个班去金井而漏网),击毙一个负隅顽抗的机枪手“野和尚”,缴获捷克式轻机枪一挺、步枪十二支、驳壳枪一支、子弹千余发及手榴弹两箱几十枚。

  说起红色记忆,不能不提到南洋的广大华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菲岛沦陷,面对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许许多多深沪旅菲侨胞,挺身而出,纷纷参加各地抗日队伍,与菲律宾人民同仇敌忾,并肩作战,有的甚至战死阵前,光荣牺牲,谱写出一支可歌可泣的赞歌。菲华抗日游击队参谋长陈村生、菲抗日支队陈而竹、菲抗日反奸大同盟蔡衍展等人,都是在战斗中牺牲的烈士。陈村生死后,华支总部和一百多个侨团在华侨义山,为他举行追悼大会和安葬仪式。

  华支的另一位战士李康熙,恰是科任人。

  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记者采访了李康熙,请他回忆当年的战斗历程。节目播出时,科任人无不争先观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李康熙于20世纪80年代,古稀之年还特地回国,在科任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房子。李康熙那幢房子就建在后城边上,是幢二层楼,面临大海,视野开阔,八面来风,风水甚好。大门石柱上镌刻一冠头联:“康渡南邦宏展图,熙怀故国志如鹏。”恰如其分地道出李康熙深深的家国情怀。

  科任村北濒临东海垵,礁石密布,浪涛拍岸。礁盘上有个岩洞,洞深而幽暗,夏凉冬暖,此洞叫“娘妈房”,传说是上古母系社会太姥居所。岸上却有红岩“胭脂马”,也有故事。传说古早时,有个皇帝落难,独自骑了一匹大红马逃到深沪,前有大海,后有追兵,皇帝走投无路,下了马,望洋悲叹,天绝朕矣!乃引剑自刎。大红马见状,淌下悲泪,嘶鸣不已,遂守帝身旁,不离不弃,最终立化成石,千百年来,守望于斯,坚如许,色如故,村人号之“胭脂马”。

  此类民间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大致是特异的地质地貌,引起人们的遐想,这在深沪湾比比皆是。且看深沪湾近几年的考古发现便知:如距今八十万至五十万年史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古人类在深沪金屿红山与科任一带活动;又如距今七千年前的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和距今两万至一万五千年的古牡蛎礁的发现;再如在台湾海峡发现的“海峡人”——晚期智人男性的左肱骨化石——由此可以断定,台湾海峡古早时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因而进一步推断,台湾和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科任之行,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深沪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片神奇的土地及其所拥抱的海洋,都是哺育深沪儿女的摇篮。但凡背井离乡的深沪人,都会熟记“月是故乡明”这句话。深沪的红房子、蓝海洋,深沪的鱼丸渔歌,和日复一日的潮音涛声,无不是游子魂牵梦萦的故乡;而深埋在地底下的史迹,和淹没在海峡深处的奥秘,一旦发掘和发现而揭秘,光昭日月,更是让人惊喜和振奋。这一切,都会让深沪人引以为荣,可以向世人宣告:我是晋江深沪人!

好书推荐

科任往事(节选)

力匕

作者:洪群

图片:晋江新闻摄影学会、网络

阝勹

廴匚

?乛?乛?你可能喜欢:

晋江龙泉出深山,书院续华章

美好的词汇那么多,你为什么非要用脏字?!

晋江:向总书记说说心里话

人文晋江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cf/139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