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battle过早,我们武汉人从来没
香港著名美食家——“食神”蔡澜曾在微博写道:“处处的早餐文化,因生活优裕而消失之中,武汉的街头巷尾还在卖,我将之冠上早餐之都。”
△纪录片《日出而食:过早之城武汉》
出国留学、在外打拼,武汉人即使身处异地,一个月不重样的过早,依然是心中最深刻的乡愁。说起过早,我们总是一脸自豪的模样。
要battle过早,抱歉,我们武汉人从来没怂过。
01《直播中国》武汉站
央视都夸武汉过早“蛮扎实”
央视走进武汉《直播中国》第四站节目播出,武汉又双叒火了!
△光谷高科技
△中欧班列
△知音号
△武汉大学
主持人杜波是个法国小伙,被武汉的独特魅力所吸引,满脸写着“兴奋”!连央视都点赞:“蛮扎实”!
△《直播中国》第四集武汉站
当然,武汉之旅,体验武汉的过早才是最最重要的环节!同样来自美食之都的杜波,来到武汉户部巷,竟做出这种举动?
△吃吃吃
△花式吃
△边走边吃
△味道“好极了!”
低调!低调!我就说,在武汉过早一个月不重样,真不是我吹牛批!
02一年狂卖万件
卖出的热干面可绕武汉X圈
淘宝发布的“年淘宝上不可辜负的民间美食地图”中,武汉热干面一年卖出万份,喜提第四名。
热干面与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四川担担面并称为我国的“五大面条”。近几年来,热干面在全国急速扩张自己的影响力。
网购热干面最多的城市是深圳,方便美味,饱腹感强,无疑是白领们解决一餐的好选择!烧开水,烫一烫,加点料,拌一拌,0失败率,手残党必备!
作为武汉的标志性美食,热干面开始进军娱乐圈。这些年来,武汉伢王凯不遗余力地为热干面打广告。
当红小鲜肉、“武汉伢”朱一龙,接受采访时称小时候曾一日三餐都吃热干面,在外拍戏也要先看看附近有没有热干面。
同样来自武汉的明星袁弘,也在各个剧组给搭戏的演员强烈安利热干面!
红遍娱乐圈的热干面,凭什么这么好吃?来,《舌尖上的中国》告诉你答案。
△舌尖上的湖北·老汉口
碱能使面不易变质,还能使面中的谷胶蛋白形成致密的网络,锁住淀粉。只有独特的碱水面,才能根根劲道。
拌麻油、凉拌,晾干,这样处理过的碱水面不粘,根根分明。
芝麻酱是灵魂。各家的酱有各家的味,黑芝麻、白芝麻磨出来的酱味道也不一样,更多人偏爱白芝麻酱。
全料加足之后,大力搅拌!冒着芝麻香气的热干面,谁能抵抗的了?
就连那些一开始来武汉,还吃不惯热干面的人,最后都会被热干面的魅力所征服。
在话题#以前拒绝现在真香的食物#中,热干面频频出现,简直是大型真香现场。
热干面到底好不好吃,只有真正吃过的人才有发言权。不信邪的话,我劝你来武汉吃一次热干面。
03用热干面定义过早的全部
武汉人必定不会答应
我们把吃早餐称之为“过早”,把“过年”“过节”“过生”的“过”字用在这里,既重视而又随意,足以体现早点在武汉人心中重要的地位。
生活在武汉的作家池莉曾这样盘点过武汉的早餐:“老通城的豆皮,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老谦记的牛肉枯炒豆丝,民生食堂的小小汤圆,五芳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香,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民众甜食的汰汁酒,福庆和的牛肉米粉……”
一个过早,煎煮焖炸蒸炒都会被用上,面粉菜肉都会出现在碗里。在武汉,早餐分为三大派系,打遍中国无敌手。
粉面系
热干面/牛肉粉/糊汤粉......
作为武汉最具代表性的早点,热干面不仅是武汉人的心头好,更是来武汉必吃的特色之一。而在武汉,好吃的热干面馆也数不胜数。
天天红油赵师傅热干面:粮道街号
罗氏热干牛肉面:玫瑰街号
双艳牛肉热干面:汉口台北一路环亚艺树家小区旁
三环热干面:八一路号武大三环公寓(法盟对面)
长子热干面:汉口车站路49号(近中山大道)
石记热干面:户部巷28号
庞记热干面:一元路汉景村1号(近坤厚里十六中)
在武汉,牛肉粉和热干面绝对是一对相爱想杀的好伙伴。为了早餐吃牛肉粉还是热干面,武汉人可以battle三天三夜......
花子牛肉粉:西马路车站旁巷子内联合村
牛婆婆香辣牛肉粉:育欣路号
金焱牛肉粉大王:汉口万松园小区雪松路30号
骏骏牛肉粉:中山大道16号(电车硚口站旁)
龚太婆牛肉粉:武昌民主路何家垅
一品红牛肉面馆:汉口一元路(近市十六中)
鲜鱼糊汤粉泡油条被誉为"武汉一绝",也有人说,它是武汉人的羊肉泡馍。一碗飘着鲜美鱼香味儿的糊汤粉,有着水乡泽国、鱼米之乡的气息和味道。
辣妹子鲜鱼糊汤粉:前进五路与中山大道交叉口
徐嫂糊汤粉:自由路户部巷内
斌斌鲜鱼糊汤粉:胭脂路与候补街交叉口西20米
鲜鱼糊汤粉:大成路19号
煎炸系
豆皮/煎包/烧饼/面窝/油条/油香......
豆皮是武汉四大小吃之中历史最为悠久的,连毛主席都赞不绝口,也是武汉人过早的钟爱食品之一。
师傅豆皮馆:高雄路与台北一路交叉口
老通城豆皮:交易街中信银行旁
周记热干面豆皮大王:麒麟路与桃花街交叉口
阿斌三鲜豆皮:水陆街(水陆街与复兴路交叉口)
曾记豆皮大王:汉阳医院巷子口
味美香豆皮:广八路轻音社旁
圆润雪白的生煎在油锅里热烈欢腾,一揭盖子便听得噼啪作响,撒上一把葱花,蒸腾的热气激的葱香四溢——这便是一枚煎包的巅峰时刻了。
阿宝生煎包:万松园小区37栋3单元一楼
小路易生煎:前进五路24号(水塔市消防局对面)
憨头煎包:江汉二路(前进五路)
三镇民生甜食馆:江岸区胜利街86号
武汉的烧饼店不多,能叫的上名字的大多是开了很多年的口碑老字号。尤其是一元路的怪味烧饼,是不能错过的美味。
一元路烧饼:一元路4号(小菜一碟口味馆对面)
麦香香烧饼:武胜路荣华二路幸福一村15号
在武汉,面窝和油条常常出现在早点摊上,它们虽不是早餐的主角,却也有着不可替代的衬托作用,为一顿丰盛的早餐画龙点睛。
熊阿姨面窝摊:胜利街-3号
金包银糍粑面窝:自由路户部巷小吃一条街
青山罗氏老味面窝:水陆街与巡回街交叉口旁
桃园眷村:卢沟桥路28号武汉天地7栋1层
蒸食/汤系
烧麦/汤包/包子/水饺/抄手......
武汉的烧麦讲究重油,里面放肉丁香菇和笋,还有一绝美调料"黑胡椒"。黑胡椒的加入使得烧麦有了微微的辣度,油香四溢。
德润福严氏烧麦:双洞正街48号
严老幺烧麦:前进四路与自治街交叉口
老汉口重油烧麦:北城路与汉阳大道交叉口南
天天红油赵师傅热干面:粮道街号
汤包最适合秋冬。笼屉的盖子一揭,热气如云四散,一个个汤包端坐其中,薄皮里兜着一包清鲜汤汁,看着就让人心头一暖。
陋室汤包:张之洞路(紫阳湖宾馆对面)
四季美汤包:司门口户部巷内(近户部巷民主路牌坊)
华美汤包:中山大道Happy站台B号
易胖汤包:北湖夜市正街人德里1号楼4楼
润发汤包:山海关路5-3号(医院)
郑麻婆汤包:户部巷千味铁锅烧附近
今楚汤包:汉口雪松路安全村号旁
成记汤包馆:汇通路15附3号(近铭新街口)
和其他应季食物不同,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炎夏酷暑,方便美味的包子都是早点里受人青睐的一味。
袁大头包子:光华路6号(澳门路口)
四美包子:中南路10号鹏程时代广场一层地铁D2出口
德华楼:汉口清芬一路,库玛背后
汉林包子:永清路与解放大道交叉口南
老包子豆腐坊: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新校区南门对面
水饺是武汉人冬天的人参果。水饺出锅时,捞起来放在碗里,一个个浮在汤面上,有种说不出的可爱。
匠芯抄手:胜利街附2号(二中广雅中学斜对面)
熊太婆原汤水饺:粮道街与胭脂路交汇处如家对面
谈炎记:利济东街1号(利济北路口)
小秋水饺馆:大成路大成生鲜市场对面
蒋婆抄手:兰陵路与胜利街口北侧(东北人烤肉对面)
04我们武汉人
一大早上可是要喝酒的
既然武汉过早吃的种类之多,都可以分为三大派系了,喝的花样自然也不甘落后,要不然你以为早餐之都是浪得虚名?
就像广东人早上要喝茶,北京人早点离不开豆汁,武汉人默认过早最搭的是一碗热腾腾的米酒。
几乎每个老武汉风味的过早摊都能看到米酒。直接用开水冲泡的叫清酒,加了鸡蛋的高级吃法叫蛋酒。
更奢侈的吃法是加了桂花、吊浆的糊米酒。
豆腐脑的地位在过早里面也是数一数二。如果早上那个推着三轮车卖豆腐脑的爹爹没出摊,感觉今天的过早都要凉一半。
关于豆腐脑的甜咸之分,武汉人是绝对的甜党。不需要过多的辅料,简单撒点白砂糖就足矣。
到了夏天,武汉人的过早饮品界,就是绿豆汤的天下。闷热的早上,来一杯冰镇绿豆汤,简直透心凉心飞扬。
豆浆就不用说了,配油条是杠杠的。武汉的豆浆一般都是店家或者摊贩早上现磨现煮的,还有红枣、黑芝麻、玉米等各种口味。
各色各样的豆奶、酸奶、牛奶......品种五花八门。永和、光明、友芝友这些武汉人从小喝到大的牌子,已经喝出深厚的感情。
换着花样吃当然也要换着花样喝,两个字:讲究!武汉人过早的仪式感即刻体现。
05边走边吃
万武汉人每天拿命过早
在武汉,过早是一件重要而又匆忙的事。如果你想看到一个武汉人慢悠悠地坐在一家精致的小店里慢慢的“品”早餐,那我要告诉你,不存在!
武汉最好吃的过早一般都藏在街头巷尾的“苍蝇馆子”里,这些不起眼的小店,要不是看到每天早上排队的人那么多,都不知道原来这么有来头。
由于门面简陋、空间狭窄,来过早的人又很多,店里面是绝对坐不下的,有些店会考虑在门口搭个棚子。
要是连棚子都没有的话,那就更简单粗暴了。如果你在武汉看到一排人“搬着板凳过早”的壮观场景,千万不要惊讶,这真不是啥稀奇事。
矮板凳当椅子,高板凳当桌子,热干面放在“桌子”上,吃的“嚯嚯神”。
来得早,还可以占到“桌子板凳”,这已经算是一个相当体面的过早了。就算没位置了,早也是不可能不过的。王凯就演示了武汉人的过早姿势:站在路边过早。
还有蹲在石桩上过早的。
把车的后备箱盖当桌子过早的。
哪怕是没有时间坐下来过早,也要在上班和上学的路上,手里捧着、包里装着、胳膊夹着——边走边吃已成为武汉人的必备技能。
没两把刷子,还真做不到在下大雨、水淹到脚踝的情况下,如此淡定地边走边吃。
即使大雨让整座城市颠倒,也阻止不了武汉人出来过早。
出门过早,是武汉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仪式”,什么都不能阻挡我们每天过早的重大决心。
06武汉过早
码头边培养出来的街头文化
百十年前,当北京女人清早烧灶下面条,上海女人清早打开煤气炉煮昨晚的剩饭的时候,武汉女人则端一只大碗昂首阔步出大门上街。
这时假如有外地客人问:“大清早儿的,您上哪儿去啊?”只听得三个字掷地有声:“买过早!”武汉嫂子们就是这么潮。
的确,武汉人没有在家做早点的习惯,这也与当地曾经流行的大码头与大商埠文化有关。
△老汉口码头
大家早上都急着早起到码头与集市做体力活儿,没时间在家做饭。但是不吃早点肯定没有力气,于是就只能在路上买了早点带着吃。
再加上武汉的早点小吃做法都比较快,三两分钟就能让大家端走赶路。长此以往就慢慢演形成一种习惯,再演变成一种风俗。发展成庄重、随意而又不可或缺的街头文化。
时至今日在武汉的大街小巷里,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小店其实都是当地出了名的老字号,它们几十年如一日地注视着这座城市“拼命过早”的人群,并延续着武汉美食工艺与文化的传承。
在武汉过早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欢迎留言分享~
??
编辑:丢丢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武汉爱黑马文化传媒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以防止大家在人群中走散赶快标星我们吧
更多美食福利精彩活动不再错过哦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jg/13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