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华初访胭脂岗
胭脂岗,一个多好听的名儿,三分柔美七分俊朗,一定得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才配得上了这么一个脱俗的名字,我心向往!
从年事已高的老人那里,果然求得了这一美丽的传说。在嘉庆年间,有个书生进京赶考,翻山越岭,走到一个山岗上,感到村民出行不易,商客往来辛苦,便摒弃功名把路费盘缠捐出,建了一个凉亭供大家歇脚避雨,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书生,把这个亭子取名“功名亭”。后来有一个叫胭脂的姑娘在功名亭旁搭了一个草棚免费为往来客商供应茶水。有一天,一群山贼路过草堂,言语中胭脂姑娘发现他们是要下山抢劫,便指一岔道支开了山贼,使得村民逃过一劫,为了答谢胭脂姑娘,村民把草堂周边的山场划给了胭脂姑娘,作为供应茶水资费,从此,这个山岗就被大家叫做“胭脂岗”,这条古道也就被称为“胭脂古道”。
古时,从塔坊到祁红、乔山、凫峰、休宁流口等地都要经过胭脂岗。当年的胭脂岗,商旅往来,络绎不绝,峰顶上还住着人家,是一个很热闹的山岗。
一个好听的名字,加上一个美丽的传说,我对胭脂岗就有了一个念想,什么时候能够去目睹一下她的庐山真面目。12月3日,一个暖阳高照的日子,我终于有机会踏上了胭脂古道。
塔坊镇为提升职工的身体素质,丰富大家的文体生活,组织干部职工开展“登胭脂岗,感受红军英雄先辈的革命精神”健身登山比赛。我有幸一起参加此项活动,内心欢喜无比,既可以和老同事叙叙旧,又可以实地去亲近胭脂岗,心情自然格外美丽。
从塔坊出发,往祁红的方向走,在高源村舟溪组入口处,有一条岔道,走上岔道,经过一些田块和茶棵地,就是胭脂古道的领地了。因为是比赛,大伙儿都走得很快,纷纷从我身边跑到前边去了,一下子就不见了踪影。我和几个家属在后面不紧不慢地走着聊着看着,倒也感觉悠闲和自在。
和其它古道相似,胭脂古道也是一条羊肠小道,时而泥巴路,时而青石板路,两边灌木丛生。想到前不久这条古道还是荒芜的,埋没在深山老林里,现在沉睡多年的古道又重见天日,我替它高兴。人们登上古道,去探索它的过去,去寻觅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去体验徽商的艰辛。“思古道之悠,怀远祖之情,舒人生之旅,传人间仁义。”这是恢复古道的真正目的吧。
胭脂古道还是一条红色之路,祁门县第一届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在祁红乡塘坑头村,从塘坑头到县城就要经过胭脂古道。在这条小道上,不知留下多少革命志士的足迹,我仿佛能看见古道上那些矫健的身影,听见古道上那些急匆匆的脚步声。古道上还留下一个故事,说是舟溪组一个小伙子,在古道“三里亭”附近砍柴,途遇去塘坑头的新四军,小伙子因不堪忍受继母的虐待,就跟随新四军一起走了。当晚,小伙子家人和村里人四处寻找,从别人那里才知道他去投奔队伍了。
踏着先人的足迹,脚步变得轻盈欢快。小道上铺满了落叶,踩在松软的泥土上,感到特别地舒适柔和,路两边刚修整过的痕迹随处可见。小道中,每隔一段路就有一条红丝带系在树上,古道上的岔路较多,这是先行者为防止后来人走错路留下的记号,红红的丝带给这幽静的古道带来了一份生机和活力。边走边看,山边一株结着红果子的植物吸引了我,这种植物我认识,叫富贵子,别名朱砂根、红凉伞,既是中药材,也是观赏植物。那串串红果闪烁着喜庆吉祥的富贵之光,象征着成功和丰收的喜悦,我庭院里就栽着一棵,在街上买来的。很快在附近又发现许多棵,给我带来一份惊喜,富贵子曾在大洪古道上见过一棵,没想到这里会生长这么多,看来深山环境很适合它们生长。走过一些石阶,一座石亭赫然映入眼帘,石亭两边的墙体用大大小小的石块砌得整整齐齐,只是亭顶已不知去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三里亭”吧。“三里亭”古时是给人们提供茶水休息的地方,从墙体的大小和结构来看,当时是一个较宽敞的亭子。据当地一个老人说,以前“三里亭”附近住着几户人家,由于交通不便,后来都搬到山下去住了。
不知拐了多少弯道,又看到一座石亭的旧址,这个亭子叫“七里亭”,历经风雨的侵袭,一边墙体已倒塌,另外一边墙体尚在那里,让人看了也不由得增添一份岁月的沧桑感。而墙体石基的缝隙里,竟然长出两棵树,像忠实的门卫一样守在两边,和石亭默默相依
越往前走,古道越显得幽深宁静,两边的参天大树很多,有的树要把头仰得很高才能看见树顶,整个古道浓荫蔽日,只有少数地方,才能看见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进来的斑斑点点的阳光。
古道上的树不仅粗壮,而且长得奇形怪状,有的是一个树根同时长出几根树干,这些树干有的并排在一起,有的缠绕在一起,有的则呈放射状散开着。有几棵特别大的古树,要两三个人才能合抱过来,那树枝分布就像纵横交错的支流。山高林大,什么样的树都有,你瞧:这根横着的树干上又齐刷刷地长出几棵枝粗丫,像士兵列队一样整齐排列着;那根树体上的斑斑点点,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这根又细又长绕着花纹的树误以为是地上立起一条蛇;那棵笔直的又缠着圆箍的树让我直呼是天空中落下的孙悟空的金箍棒;那个树根真像一个鹰钩爪,紧紧地抓在泥土中……古道中一幅幅天然的根雕画随时展现在你的面前。
当我从树形意境中回过神的时候,发现不知何时掉了队,空寂的古道上只有自己一个人,真有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觉。古道上静极了,只听见自己走路的脚步声和衣服的摩擦声,还从来没有一个人独处过在这深山丛林中,心里多少有些发虚,不由得加快脚步,一路小跑,追上前面的同伴。
不久,就听见有人说话的声音从前面的树林中传过来,哦,那一定是到达比赛终点的人折回来了。拐了两个弯,果然看见几个男同事说说笑笑着往回走,随后又陆陆续续地遇见回头的男女同事们。他们说,终点不远了,就在前面。这次比赛的路程是6公里,来去就是12公里,这么说我们已经走了十里多路了,但感觉却很轻松。继续往前走,很快就看见一棵大的桂花树,这就是比赛的终点。终点处地形开阔,栽满了茶棵和油茶树,虽然是严冬季节,大大小小的茶花却盛开着,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能闻到花心里那股浓郁香甜的味道。终点处原来有个庵庙,叫“六和庵”,可近处并没有看见庵庙的旧址,由于时间关系,也没去寻找了。
站在古道上俯瞰下面,远处风景秀丽,山峦叠翠,塔坊境内的两个村民组呈S形分布着,一条灰白色的水泥路弯弯曲曲,在村前环绕而过。房屋前后的田野清新碧绿,红瓦白墙的新楼房清晰可见。这情形和燕山脚下的风景有几分相似,是摄影师镜头里喜欢捕捉的画面。透过山畔上的山茶花看到的村庄更加靓丽,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大山深处,让人看了心旷神怡
望着古道边缠绕着藤蔓的桂花树,意犹未尽,听人说,从这里到达胭脂岗还有十几里路,沿途可以看见乔山和祁红散落在山边的小村庄,在山降上还可以看见梅城的凤凰塔。风光无限在顶峰,有些遗憾,这次没能够登上胭脂岗主峰,没有看见耸立在逶迤群山上的宝塔,没有见到传说中的“功名亭”,但也很开心,因为又给我留下一个念想。黄山古道从西路箬坑上汪村出发,从西向东穿越,串连山脉、古道、丛林、峡谷、古村落,穿越北路九都山,纵贯祁门、黟县,最终抵达黄山风景区南大门。而胭脂岗古道则是从南路塘坑头、舟溪,向东路延伸到凫峰、休宁流口等地,如果这条古道开发挖掘出来,和古道并行,环绕整个祁门,那么将是户外爱好者的福音,那个时候,我会登上胭脂岗,尽情地领略峰顶上优美的风光。我相信,这个念想一定能变成现实。
(作者简介:金文华,女,祁门作协会员,喜欢阅读,喜欢文字,用文字记录生命中的感动、领悟,偶有心得,散见于报刊、杂志、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jg/14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