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里的中国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红色,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民间喜爱的颜色。民间喜欢的色彩大都不需要赋予崇高的意义,老百姓过日子图的是当下快乐,不需要像文人士大夫那样,总考虑是不是有品质与气节的寓意。没有青蓝调的清高,也没有水墨色的淡雅,桃红柳绿是市井生活的主色调。大概是桃花开在初春的缘故,以至于桃红,在诗词文学里,常被用来代指春色。而桃花,也因为花期太短,象征了人的易逝芳华。刘禹锡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这里说的到底是桃花,还是自己飘零的内心,只有诗人自己知道了。桃红色,也是胭脂色的一种。胭脂一词,来源于甘肃丝绸之路上的焉支山。古代焉支山盛产一种紫红色的红蓝花,使用红蓝花提炼颜色时,搭配一种碱性矿与天然酸马奶,就能制作出胭脂。在霍去病击败匈奴建立河西走廊后,匈奴人有歌谣说: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可见,当时出嫁的新娘一定是面色桃花的。胭脂色,妆扮的是人的面孔。而桃红色,妆点的则是天地与山河。即使是一棵枯木,桃红色,一样可以让其充满生命的气息。枯朽与零落间,一抹春色足以温暖人心。那时,才能真切的感受到,什么是“病树前头万木春”。桃红,是简单明媚的颜色。就像诗经里唱的那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生活是有色彩的,调和这色彩的是人的心境。柳永叹了口气说:“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苏轼则哼着小曲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虽说芳华易逝,可每一个当下都是明媚的生活。图文原创:郑波细草穿沙近期回顾:年度总结|照片里看见人的喜怒哀乐,才是风格郑波细草穿沙
上一篇文章: 胭脂鱼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pp/13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