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颜料制作之美
对于学习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会制作和使用传统颜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欧洲,有专门的学生学习颜料的制作过程,比如坦培拉的工艺及使用方法.
清恽南田花卉册页《牵牛花》
此幅作品用没骨法制作完成(没骨法是介于工笔与写意之间的一种表现技法,不用墨线勾轮廓,直接点染,其画风既有工笔画的细腻润泽,又有写意画的洒脱飘逸,恽南田是没骨风格的重要代表画家之一。当代主攻没骨的画家很少,一般学院也不设这门课程。另外,目前对没骨画法的定义,起源,传承,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依据,有待进一步考察论证)画中,牵牛花用石青渲染,颜色饱满,色相纯正。
清吴昌硕《寿桃图》局部
吴昌硕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代大师,画风古朴凝重,用笔老辣浑厚。其中寿桃的颜色用洋红,胭脂勾画而成,色泽沉稳,艳而不俗。
中国传统颜料的稳定性及饱和度同样在传统壁画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量,因得益于传统颜料的优质特性,才使得今天我们能够从保存相对完整的敦煌壁画,雕塑;山西运城永乐宫的大型彩绘中感受到其当年灿烂辉煌的艺术魅力。
颜料的制作是门学问,它不但对古典绘画的修复和收藏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伴随研发新材料的出现,可以不断丰富绘画的表现语言,推动当代绘画的发展.
现代花鸟画大师于非闇先生一生致力于工笔花鸟画创作,著书《中国画颜色的研究》,对中国画颜料的出处,命名,特性,制作及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至今仍是研究中国画传统颜料的参考力作。先生同时还是理论的亲身实践者,他在作品中大量使用石青,石绿,朱砂等传统颜料,画面色彩凝重,品相端正,极具皇家风范。
于非闇作品局部
多么简练概括的造型!“红”得如此浓丽,端庄
于非闇作品局部
山茶花用朱砂完成,造型,色彩极具装饰美感。
在很少看到于先生的原作之前,我对先生作品的敬重一直基于理论上的认识。
直到我近年先后两次在北京画院展览馆看到了先生的大量原作之后,才被先生高深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表现技法所深深折服。只有在欣赏原作的时候,才能真切的体验到画面中色彩的厚重及色相的纯正。
颜料的基本制作方法
一:胶水的泡制:绘画用胶一般选用明胶,(动物骨头胶或鹿角胶,日本普遍使用鹿角胶)形状为半透明的黄色颗粒,用时可先用冷水浸泡一夜,第二天胶粒全部发开,呈透明果冻状,热水冲后即可制成胶水,这样发泡的胶水比较均匀。为了避免出现杂质,使用前,还可以用细纱网过滤后再兑入颜色中使用。若急用胶水,也可以把胶粒放在小碗里用开水冲泡,然后把小碗置于盛有热水的盆里保温,用汤匙研磨,直至胶粒全部溶解。泡好的胶水要放在阴凉或冰箱内储存,避免受热变质发臭。
二:石色的研磨方法:(以石青色为例)
(1)将石青放入干燥的小盘中。
(2)用匙子倒入少量胶水。
(3)用食指或中指调和,反复研磨,使胶水能均匀的包裹住每一个细微的粉末。
(4)在研磨过程中,按需要随时添加胶水。
(5)充分研磨后的颜色,可以再加入少量的清水,就可以使用了。
三:蛤粉的制作方法:(制作蛤粉过程复杂,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反复实践,总结经验)
(1)将蛤粉放入乳钵中,用乳锤反复研磨至没有沙粒感为止。
(2)将浓胶水兑入蛤粉中,用乳锤或小勺搅拌,使蛤粉与胶水完全粘合。
(3)直至形成团状。
(4)将蛤粉团在干净的盘上反复摔打约次,使胶水与蛤粉彻底融合,此过程要快,防止表皮干燥。摔打后的蛤粉团,手感细腻,质地呈耳垂状为最好。
(5)摔打之后搓成条状。
(6)用手指将蛤粉条压扁,放在乳钵中。
(7)在50-60度的热水中浸泡5分钟,这个过程是为了去涩,使之更加柔软。
(8)将温水倒出,加入清水,用乳锤加力研磨,使团块逐渐溶于水中,兑水的浓度以呈酸奶状为适度。
(9)调制好的蛤粉倒入盘中即可使用.
(10)用保鲜膜包好,放置冰箱内储存,可持续5、6天的使用。
云南儿童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会不会传染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pp/5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