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安远的宋代古城遗址
?蓝色字免费订阅本账号
美女小编
前天晚上,县作协主席王琪问我去不去安远,他们几个人准备第二天到安远去游玩,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一起去。
我们一行八人,早上九点从县城出发,第一站是大庄镇的杨家城子。约十点左右,我们到达杨家城子。
游览:寻找杨家将的历史遗迹
正值盛夏三伏天,咋从城里来到这里,虽然太阳火辣辣地在当头照着,但是感觉比城里凉爽多了。杨家城子西面有条沟,叫营房沟,沟里有一个水潭。站在杨家城子西边的营房沟边,习习凉风吹来,望着骄阳下的杨家城子,我在想:这就是杨家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这就是甘谷这个名词发源的地方?沟里一汪清水,像镶嵌在这个荒凉的山沟里的一颗珍珠,难道甘谷一词与这沟里的水有关?如果这样,那么这个沟里的水一定是甘甜的。杨文广扬言要到这里修建喷珠城,这潭水难道不就是他说的喷珠吗?
有一位村民热情的告诉我们,把村里的魏书记叫一下,让他给我们介绍情况,他能说清楚。主动打电话给书记,并指挥我们把车停到村里。
进村之后,只见一座雄伟的庙宇,庙宇的仿古建筑金碧辉煌,在这荒僻的山村显得极为耀眼。于是我们在等待书记的时间里,首先去游览了这座寺观。
寺庙一般都建在山上,所以寺庙的门一般都叫山门。朝阳观的山门是一座石雕牌坊,非常有特色,无论是图案设计还是整体造型都精雕细琢,山门即是装饰性建筑,也是一种有特色的景观,为这座寺观增色不少。
我们沿着这条路进入寺观。
朝阳观里的戏台,歇山顶建筑,雕梁画栋,琉璃瓦覆顶,二龙戏珠的脊兽,气势不凡。
这又是一个山门,从这个山门进去,就是朝阳观了。这个山门不仅美观精致,是寺观的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实用性功能,是为进香的人们提供避雨休息的场所。
进入寺观,左右是钟鼓亭,亭内两面巨大的鼔。院子中间有一座铁铸的香炉。可惜大殿是锁着的,无法进入观看,据说里面供奉的是无量祖师。
在参观寺观的时候,村里的支部书记来接待我们。书记姓魏,他陪同我们介绍了杨家城子的情况,让我们对这里的环境和地名有了了解,从而使历史和现实能够连接起来。
杨家城子北面是十八盘山和无量山。据魏书记讲,十八盘山上以前有烽火台,后来种地的人挖平了,现在已经看不到烽火台的踪迹。十八盘山上有通向通渭的古道,那些古道的痕迹现在依稀可以辨别。
这个方向是宋王朝抵御西夏侵犯的主要方向,派杨文广修筑筚篥城的目的就是为了抗击从这个方向来的西夏军队。这里是古代蒙古和西域游牧民族进犯渭河流域,进而侵犯关中和川蜀的一个重要通道。据《宋史·地理志》与《元丰九域志》的记载,韩琦向宋神宗进奏说:“窃观后世图制匈奴,患其西兼诸国,故表河列郡,谓之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今西夏所据,盖多得匈奴故地。昔取一时之议,废弃灵州以来,因失断臂之势,故得明、元吴更无忌惮,得以吞噬西蕃,以至甘、凉、瓜、肃诸郡。至宝元初,始敢僭号,遂一向攻胁秦、渭诸蕃。近年西人复将西市城修葺,建为保泰军,去古渭寨一百二十里,去汉界之近,自前未有也。久在西陲诸知边事者,皆谓城筚篥,则可通鸡川。古渭城外御之势,隔绝得西人并吞古渭一带诸蕃,与山药、木征、肯唐等族相结之患。臣复见泾原路原州有明珠、灭藏、康奴之族,广有人力。以居处恃险,从来点集不起。后范仲淹于三族之北与西界相接处,修置清安、绥宁二寨,并空平耳、垛城二堡,其明珠三族于是不敢作过,听从点集。若谓修城之后,有积聚粮草之费,臣以为不然。盖筚篥既城,则秦川三阳、伏羌、永宁皆在近里,可以均匀抽减逐寨之兵,往彼屯泊。更有创置酒务场,课利相兼充瞻。”诏从之。韩琦认为修筑觱篥城开业可以与三阳、伏羌、永宁诸寨形成联防,并且可以各寨的兵力均匀地协防,同时也可以安抚这一带的蕃部。韩琦在奏折中说的“秦州西路城寨日为贼逼……城筚篥则可与鸡川、古渭通,成外御之势。”奏中提到的“鸡川”即今甘肃通渭县,古渭即今陇西。觱篥城处于鸡川寨(通渭)与安远寨(安远)的中间位置,可以居中指挥协调两地军事。
北宋英宗年间,西夏李谅祚兵进略筚篥,即今天的杨家城子,将“生户”劫而西徙,形成空地百里。其时,西夏置保泰军于定西(西市),图南下秦州。宋神宗接受韩琦的建议,派出杨文广知秦州以督军事。熙宁元年(公元年)七月,杨文广筑大甘谷口砦,名筚篥城。杨文广当即整兵上道,以筚篥城有泉喷珠鼓诱士卒,日行百余里,于当晚抵筚篥城后,即布置防御。黎明时分,西夏大军蜂拥而至,四面围攻,杨文广命令开城突击,大破夏军,追杀数千人,尸横遍野,流血漂橹。西夏军仓皇西逃中曾留书曰:“当白国主,以数万精骑逐汝!”杨文广从容若定,整饬防务,筑鸡川堡以为联防。真可谓堡垒森严,固若金汤。宋神宗闻报大喜,下诏褒奖,赐裘衣带马,并特赐其名“甘谷堡”。
杨家城子的南面,沿着三渡河就进入渭河河谷地带。杨家城子至渭河的中间,散渡河中段,就是安远寨,即现在的安远镇。当时的伏羌寨,后升级为城,就是现在的甘谷县城所在地,西面是永宁城,即现在的四十铺,东面是三阳城,在秦州西的渭河流域东西向形成系统的防御体系,而鸡川寨(今通渭)、觱篥城、古渭寨,则以南北向形成互相呼应联防的军事防御体系。
杨家城子的东面是三渡河河谷。村庄在河谷的第二台阶地带,有陡峭的山坡,形成自然的防御工事。
下午我们一行又到安远镇,先后去了香台山,安远宋代古城遗址。
香台山在安远镇之南,隔着一条河,这条河是清溪河,在流过安远镇不远处即汇入散渡河。香台山是山名,也是寺庙的名字,寺庙建筑依山而建,随地而起,上下映带呼应,最高处的一座新建的庙宇如镶嵌在蓝天白云之中的仙山琼阁。
关于香台山,这里还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是这里的香台是七仙女和董永相会前梳妆打扮的地方,梳妆之后把胭脂水泼出去就形成了清晰河。
香台山的仿古建筑雕梁画栋,精镂细刻,寺庙内香火鼎盛。祀奉以元君为主。
据介绍,杨六郎坟就在香台山上,离安远城十余里,大冢如山,名曰六郎坟。民间传为杨六郎即杨文广之父杨延昭的衣冠冢。因为时间的原因,未能前去拜谒。因为我们还要去看安远镇的宋代古城遗址。
古城遗址在安远镇大城村。也就是安远镇的南端。这里是古城的南城墙遗存。
安远古城的东面是散渡河,据说,原来的古城东墙就在现在的散渡河中间位置,因对面山体滑坡造成散渡河河床西移,东城墙已经没有任何踪迹。
历史: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杨家城子的魏书记回答了我们的提出的许多问题。从他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当地的具有宋代古战场文化的地名,例如这条川就叫营房川,西面的沟叫营房沟,村南叫下城子,还有几户人家的一个地方叫街子,有个地方叫旧市,估计是当时进行集市交易的地方。安远古城遗址则又家在安远的县摄影家协会的老程为我们做向导,并介绍情况。安远者,安其远方之意。传为杨文光屯兵积谷之地,至今有六郎山、六郎坟、三关口、西校场、校场坡、演武厅等与兵家有关的地名。
经过一天的游览,对杨家城子和安远城的历史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那些书本中抽象遥远的描述,可以放在具体的空间中去联想了,有些疑惑的问题回来以后查找了历史资料,有的问题厘清了,但是有的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
为什么叫觱篥城?
宋熙宁元年杨文广修筑了觱篥城。从韩琦的上奏来看,这里在杨文广筑城前就已经叫觱篥。觱篥,又称悲篥、笳管、头管、管子,是由古代龟兹的一种管乐器,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筚篥本名悲篥,出於边地,其声悲亦然,边人吹之,以惊中国马云。”音色或高亢清脆,或哀婉悲凉,质感鲜明,觱篥以名地,形象地表现了这里慷慨悲壮的古战场文化。可是当初人们用这个管乐器命名这个地方的时候,或许是因为这里处在散渡河和营房沟的中间,地形狭长,而十八盘山就像觱篥管端口的喇叭形状,连接着这个狭长的冲击平原地带营房川。因此,这里的觱篥是因形命名。
甘谷城与觱篥城是一城抑或两城?
根据《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八三“韩琦筑甘谷城”条记载:熙宁元年七月乙亥,名秦州新筑大甘谷口寨曰甘谷城,即筚篥城也。先是,韩琦遣李立之驰奏,请修筚篥城。枢密院难曰:“筚篥城是秦州熟户地土,将来兴置一两处接连古渭,又须添屯军马,计置粮草,复如古渭之患。””从这个记载看,筚篥城就是甘谷城,看历史地图集中的宋代地图,甘谷城所在的位置也就是现在的杨家城子。觱篥城是早期的地名,甘谷城是后来的地名,都是一个地方。
然而,在《宋史*杨文广传》中记载当年九月,甘谷、筚篥等三个城堡修成,受到宋神宗赵顼诏书褒谕,并将筚篥城赐名通渭堡(今甘肃陇西东北五十里)。这里甘谷和觱篥并列,并将觱篥赐名通渭,这就又让人疑惑不解了。
在宋代与西夏边境地区的堡寨体系中,分为城、寨、堡三级,城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觱篥城从其设置伊始即为城,宋神宗的诏书赐名通渭堡的不应当是杨文广修筑的觱篥城,而是取得筚篥城大捷后,在擦珠谷筑的另一个大堡(今什川乡李家坪古城遗址)。而觱篥城即更名为甘谷城。杨文广传记中的甘谷、觱篥城堡并列,应当是撰写者的笔误。
安远寨是否为杨文广所筑?
在一些介绍安远的文章中,说安远城是杨文广所筑,这不符合历史事实,杨文广生于公元年,根据史书记载,太祖建隆二年()筑伏羌寨,真宗天禧二年()筑安远寨,黄祐四年()在古渭州所在地筑古渭寨。也就是说,修筑安远寨的时候,杨文广还是个仅仅十八九岁的青年人,他于宋仁宗赵祯庆历三年(年),也就是他44岁的时候,陕西南部张海率饥民起义,转战陕西南部、河南西部和湖北西北部等地,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即按照为官的次序随军出征,故此时的杨文广的官位可能是禁军一类的小官职。治平年间,也就是他六十多岁的时候才担任了成州团练使,熙宁元年(公元)他来筚篥城筑城的时候,他已经69岁的高龄。由此可以推断,安远古城的修筑不会是杨文广,但是,由于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于是把安远也说成了杨文广修筑。甘谷一带的杨姓人家是杨文广的后代吗时至今日,甘谷的杨姓人家传说来源于杨家将。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以为有一定道理,但是不一定都是杨家将的直系后裔,可能许多就是跟随杨家将来到这里饥民甚至罪犯。新兵入伍,要在脸上刺字,这些募兵可以带着家属一同前往服役的所在地,随住在军营。这些招募来的兵,不一定都姓杨,但是将领是杨姓,部下自然愿意随主将之姓氏,以表示荣耀和忠诚,对外也有一份光彩。直到文革时期,山西吕梁地区的一个村子为了向毛主席表忠心,成立了“改姓毛”领导小组和“改姓毛”办公室,要求村子里的贫下中农都改姓毛。改姓成功后,这个村子“两个小队的七十几户贫下中农,家家张灯结彩,跳忠字舞,闹了几天,而他们的名字:毛一、毛二、毛叁……,同家用电气产品一样,全数字化了。”这个村子在改姓过程中,还将嫁过来的媳妇赐姓“江”。因此,我推断,这些招募来的兵,有的属于杨家将的子弟兵,本来就姓杨,也有的不一定姓杨,但是为了显示对将领的拥戴,都改姓为杨。
无字碑是谁的碑?
往事越千年,千年的岁月沧桑,多少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然而杨家将的故事却历久弥新,几户妇孺皆知。在杨家城子的朝阳观里,有一座无字碑,当地的书记说这是杨家将有关的墓碑。到底是谁的墓碑呢?谁也无法断定。就留待我们以后再去探讨吧。
来源:
王效琦,男,甘谷县磐安镇南坡寺村人,甘谷县委退休干部,网名“昆云山房”,常在博客中国、中国微文学,遮生互动等网站发表文章。著有《甘谷民俗》、《王权评传》、《甘谷民间传说与故事》。软科学成果曾获得天水科技进步奖和甘肃省委党佼优秀论文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pp/13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