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稻传奇德美众筹生产基地之一唐海一农
“胭脂稻”大米因其米粒呈胭脂色而得名,是全球14万多个水稻品种中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种,曾为清朝朝廷“贡米”,近三百年来几乎近于灭绝。
在唐山丰南区稻地镇,有一个叫王兰庄的小镇,这只是冀东平原上的一个极其普通的小镇。小镇历史虽谈不上悠久,但因曾出产一种特殊的稻米,更因这种稻米和清帝康熙以及毛泽东的关系而名载史册。这种稻米因味腴、气香、微红、粒长,煮熟后红如胭脂“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被称做御田胭脂米,民间则称之为红稻米,过去因是皇宫贡米而闻名遐迩。胭脂米粒呈椭圆柱形,内外均暗红色,顺纹有紫红色线,煮熟之后,异香扑鼻,味道极佳,可谓“一家煮饭,四邻飘香”。且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由于每回锅一次,米粒伸长一次,故称“三伸腰”米。
曾经听老人们讲,过去胭脂米是官家的专属品,在方圆多亩“官(御)田”里种植。清代在官田立有一块石碑,警告众人“此米纯系贡品,庶民不得尝,违者重罚!”而围绕这些土地周围的道路就叫“官围”。胭脂米在官地里长势很好。在但其他的土地田块就差强人意了许多,即便在官围的对面土地也不行。老人们说是官地的风水好,实际上此说过于玄虚,胭脂米对土质的要求极高,只是官田的土壤成分更适宜胭脂米的生长、管理水平更精细。文革期间,因为产量低,种植的劳动强度大,更主要的是上面的一纸红头文件,要调整种植结构,要建设产棉区,以棉为“纲”,粮食种植也以小麦、玉米为主,胭脂米从此遭遇厄运,御田石碑被砸,水稻田变成了棉花地。没过多久,备受冷落的胭脂米竟慢慢绝迹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听说当地有不少人一直在设法培育胭脂米,但因胭脂米对水土的要求极其严苛,而每每不能成功,心系胭脂米的各界人士都不免于怀耿耿。
曹妃甸区拥有数千万年形成的平方公里的原生态湿地,属滨海盐渍型土壤,且地处北纬40度黄金种植带,是顶级粳米的传统种植带。这一纬度生长周期长,光照充足,且采用绿色稻蟹混合种养模式和加工工艺,所产稻米富含有机质。
附:胭脂米粥宫廷加工食用秘方
1、建议使用山泉水(使用农夫山泉水味道更佳)淘洗一遍,时间不超过6秒钟。
2、使用山泉水浸泡5个时辰。
3、与浸泡水一同下锅(温馨提示:如浸泡时使用凉白开山泉水,女士可将浸泡米水饮用,可有美容、健胃、补气、增血之功效),米水比例1:9。
4、武火开锅、文火5刻(古语有言:一日百刻。一天24个小时,一个小时60分钟。所以一刻钟为24*60/=14.4分钟=秒)
5、若感粥汤不足时,可加入烧开的山泉水。
6、食用时,最好选用洁白瓷盅盛用,以盛半盅热饮米汤为佳。
7、剩余胭脂粥米,可再次煲煮,加入其它可煲食的豆类,煮熟即可食用(二煮)。
8、三煮可加入香米、大米或其他米类进行煮食。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pp/9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