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育生马欣唱马派的西安回坊青年
建议在下浏览
马欣
回坊文化
马欣,回族,中国民建会员,曾担任两届碑林区政协委员、区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物业经理。他自幼深受祖父、知名民族教育家马友骥(字子箴)先生的艺术熏陶,喜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曾供职于西安中国画院画廊,师从大家石宪章先生临习古人碑帖、试写匾额,作品多次展赛并获奖;主工京剧老生,得到多位流派传人教授。现为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族书画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省分会会员。
唱“马派”的西安回坊青年苏育生前时,我看了马欣自己整理的一册内容丰富的艺术资料集,其中有他的书法绘画作品,有他收藏的书画及戏剧资料,更多的则是他作为京剧票友参加全国各种大赛汇集而成的CD和DVD光盘和有关资料。从中可以看出马欣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广泛的艺术爱好以及他在这些领域里所取得的成绩。
我认识马欣很早,大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也就是他开始在京剧票房活动不久的时候。我记得有次参加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京剧票友活动,我看到一位年轻人唱马派《借东风》,嗓音清脆圆润,非常好听也很有韵味,立刻引起我的注意。熟人告诉我,这位年轻人叫马欣,是位回民,特别酷爱京剧。一则我也爱京剧,二则我也是个回民,三则他的京剧确实唱得好,所以在他唱完后我就主动和他攀谈起来。此后,有时马欣有重要的演唱活动也邀我参加,有时我在一些市或区上的活动中也能见到他的身影,后来就经常在央视的戏曲频道看到他参加的各种京剧票友大赛了。
马欣在书法、绘画和篆刻艺术等方面有全面的发展。我不大懂书画,在这方面不敢妄说,但从这个册子中一些书画艺术家如钟明善、吴三大、石宪章、苏平、赵振陆等给他的题词,可以看出他们对马欣的书画作品都有中肯的评价并寄予厚望。他自小临摹碑帖,在书画上有一定功底;再加上他的老师石宪章对他的谆谆教导:“学法不拘泥法”,“要博学兼容”,使他在学习书画的道路上有了很大的长进。我特别注意他的戏曲人物画,因为他在京剧方面十分用心并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因而在他的绘画中显得别具一格。如他画的《战太平》的花荣,《霸王别姬》的虞姬,《九伐中原》的姜维,无论是人物造型.、架势、神态,还是线条、色彩,我觉得很生动、很流畅,似乎像抓住了舞台上一刹那最精彩的亮相一样。这类画,我觉得即使有再好的绘画功底,如不熟悉戏曲,不熟悉这些戏,不熟悉这些人物,也是很难画出来的,而马欣恰恰有这方面的优势。还有一幅《马连良像》构图非常独特:左下方是马连良半身像,从右下方到左上方一个半弧形,书写了马连良上演过的出代表作。这画与字的巧妙配合,一下子就凸现出马连良的京剧大师、老生泰斗的身份和地位。至于几幅《苏武牧羊图》,画中苏武采用历史人物的衣着和画法,而不是他所熟悉的戏装,显然不是马欣所长,我以为远不如《战太平》等来得神采飞扬。但愿马欣在绘画方面,能发挥熟悉戏曲的优势,在戏画上能多下些功夫,画出一些好画来。
马欣在艺术上成绩斐然,并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的,我以为还是他对京剧执着的爱好与全身心的投入。仅看他多次参加全国艺术大赛,在央视戏曲频道连连亮相并取得骄人的成绩,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年荣获全国京剧演唱广播大赛老生组银奖。年荣获全国京剧卡拉OK电视大奖赛老生组二等奖。年受邀参加央视戏曲频道“戏迷俱乐部”擂台赛获优胜奖(冠军)。年参加了央视“梨园擂台”赛获优胜表演奖并参加了新春特别演出;获第八届全国推新人大赛戏曲组一等奖、青年书画组双十佳。年参加了央视第三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荣获大赛银奖和特别奖并参加了颁奖晚会表演。此次大赛有两千多人参加,进入复赛的有人,而最后进入决赛的就剩下名了。年参加央视“过把瘾”首届西北五省区戏迷挑战赛荣获状元优胜奖。年参加“过把瘾”“马派”票友挑战赛获优胜表演奖并参加了老生流派名段演唱会;参加“跟我学”西安行的节目录制;参加“过把瘾”京剧现代戏戏迷群英会经典唱段演唱会颁及奖晚会的表演;…,马欣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几乎年年参加这类比赛,每次都能进入决赛,还能荣获金奖或银奖的好名次,这实在是非常不容易的。正是通过这些大赛,使西安人知道了爱唱京剧的回民青年马欣,让全国的京剧爱好者知道西安有个唱马派的马欣。据我所知,西安的京剧票房不少,爱好京剧的票友很多,但是能参加这类全国性的票友大赛却很有限,而能荣获大奖的则更是寥若晨星的了。中央电视台及《政协委员风采录》、《民建陕西省委员会三十年》、《陕西穆斯林》、台湾《弘报》、《西安晚报》等媒体、刊物予以多次报导。
我多次看过马欣在央视参赛时的表演,最近又仔细听了他经常演唱的唱段,我觉得经过这多年大赛的参与和锻炼,包括他多方拜师,受名家指点,以戏会友的熏陶与感染,他的演唱水平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多年前他曾给过我一盘录音带,那是他用《京剧老生唱段伴奏带》自己演唱录制的,其中老生唱腔以“杨派”为主;较之于他最近专门在录音棚录制的一张VC带,除去京剧现代戏选段,主要以“马派”流行较广的唱段为主。若将前后对比地来听,我感到马欣所走过的戏路,实际上是一个从宽泛的学唱到专攻一个流派的过程,这就使得他的基础比较扎实,掌握京剧老生不同流派的唱段较多,及至专攻马派唱腔就能体会较深,善于抓住马派不同于其他流派唱法的奥妙所在。人们看到马欣的参赛唱段,大多是为人熟知的马派名段,如《甘露寺》、《淮河营》、《苏武牧羊》,从吐字、行腔、归韵,到整体节奏的把握都比较到位;再加上他登台表演时的那种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演唱中间适当的手势和移步,我觉得都十分规范和完整,能体现出马派独有的那种大气洒脱、于不经意间见灵巧的神貌,其中似乎还隐含着一种难得的书卷气。此外,他演唱的当前舞台上不多见的马派唱段《三娘教子》、《胭脂宝褶》,还有马派名家张学津后来新创的现代戏《箭杆河边》中的名段,不仅开拓了自己的剧目,也给票友演唱增加了新的马派唱段。
马欣在京剧演唱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也能给爱好京剧者以很大的启示。我认为一个是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薰陶和影响。他一家几乎人人爱戏,他的祖父马友骥先生还与京剧大家马连良、尚小云、侯喜瑞等素有交往,这就使他从小爱戏也有机会看戏。二是他较早地接触票房,经常与票友学习切磋,能不断取得进步,因而也有机会进一步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三是争取京剧名家的指点和帮助。他在上学期间就给京剧大家方荣翔写信求教;做生意时毅然只身到上海、北京拜访京剧名家冯志孝、张学津、李崇善等老师,这在一般人很难做得出来的事,而在马欣的学戏过程中却显得特别突出。四是多方面地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出于对京剧的特殊爱好,马欣收藏了多种与戏曲有关的藏品,如唱片、音像带、碟片,戏本、戏单、戏票,报纸、刊物、书籍,名人题字、信函,还有乐器、工艺品等,真是五花八门、无所不有。几乎与他学戏同时,还认真学习书画,这些都使他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受到潜移默化,全方位地提高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也给他在演唱京剧时体现出的书卷气以直接的影响。
马欣还很年轻,只要刻苦学习、勤于实践,当前途无量。在诸多名家对他的题词寄语中,我特别注意到两位马派弟子的话:张学津说“要反复聆听马先师的录音,‘读原著’。”冯志孝说“多听马大师民国十八年的老唱片,揣摩其中味道。”他们所说的“读原著”,“多听老唱片”,名段我理解就是希望后学者应从源头学起,真正揣摩、理解、掌握马派的精神实质,不要满足于表面的外在的模仿。这应是学习马派艺术(其实学习书画也是如此)的真知灼见,对后学者更高的要求。我希望马欣要记住冯、张二位艺术家的话,从“读原著”入手,从源头学起,在京剧及书画艺术领域,坚持不懈,勤学苦练,百尺竿头,更上一层。
年11月20日
(作者是原西安市文化局局长、著名学者、文艺评论家)
原载:《陕西穆斯林》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zl/9335.html